Homily 2017

十二月二​四​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Forth Sunday of Advent         Sunday 24 December 2017

 

蔡惠民神父
 

  這事怎能成就

瑪利亞雖然得到天使的報喜,獲悉天主已隱藏在她中間,但造夢也沒想過,天主竟然在她年老懷孕的表姊身上與她同行,甚至要在自己雖仍是童貞之身,卻懷了個小孩這尷尬事上,看到天主的親臨。瑪利亞的掙扎沒有因順利誕下這小孩而告一段落,反之,她的孩子既是人又是天主子,長大後向窮人宣揚福音時,會被殺害,然後從死者中復活。這一切的發生,都遠遠超出一個平凡女子對一段幸福美滿婚姻的期待。然而,天主邀請瑪利亞,相信這一切就是天主真實可見的親臨;相信這看似迂迴挫敗的人生,原來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標記。

瑪利亞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不過,要在自己的生命路上,相信天主的同行,有時實在難以接受。小時候,我們可能會置信不疑,但當長大後,我們又會不太相信。所以,每年將臨期,教會再次提醒我們,要相信瑪利亞的故事繼續成為事實,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1:37)準備迎接聖誕,就是準備自己,加強信德,重溫瑪利亞所說「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路1:38)的事蹟;同時,也是重溫我們領洗時說過「我願意」的事實。如果昔日瑪利亞因接受天主的邀請,使歷史產生難以置信的改變;同樣,今天當我們說「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也能為世界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使天主與人同在的許諾繼續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真。 面對人心的頑硬,體制的腐化,或者難以逆轉的潮流風氣,或許我們會想:我只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我接受天主的邀請算什麼?我的生命改變又算什麼?的確,我們單獨一個是一無所能,但說不定我們就是那改變世界的現況,促使天國臨現的最後一片雪花呢?說不定我們就是將黑暗化為光明的曙光呢?只要我們也向天主說:「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天主就再一次以超乎我們所能想像的方式成為血肉,而世界會知道,在天主前沒有不可能的事。

 
 
 
十二月十​七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

Third Sunday of Advent         Sunday 17 December 2017 閻德龍神父   為信仰作証 任何一套電影,當主角未出場前,一定由一些配角先出現,藉以襯托主角的重要性。今日是將臨期第三主日,我們會看到一位重要人物──洗者若翰。  若望福音記載了司祭和肋未人四次詢問若翰他究竟是誰?讓我們也問問自己:除了工作、照顧家庭、善盡自己日常職務之外,作為基督徒,我們在生活中還需扮演著甚麼角色? 

這角色是今日福音開始時已提及:每一個基督徒都要為耶穌基督作見証人。如果我們不清楚這角色,儘管由朝忙到晚,我們將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更遑論為這光作証。  今日第二篇讀經給了我們三個指示:第一要常常歡樂。近來經濟不景,很多人比以前多了憂慮,少了笑容;但作為基督徒,我們要明白外邊的事情不足以主宰我們,我們的心境才直接影響我們。俗語說:「境由心做」,一個人心境開朗,抉擇也會明智些,做事也會有效率些。進入將臨期第三週,聖經告訴我們不要苦口苦臉,而要以喜樂的心迎接耶穌基督即將來臨的大節日。  第二就是不斷祈禱,祈禱是記起天主,願意常常與天主在一起。每天起床,我們感謝天主賜予我們生命,祈求祂賜予力量讓我們面對今天的挑戰。在一天生活中,不同的時間,我們若能抽一、兩分鐘舉心向上,跟上主接觸,我們將會與天主保持一份密切的關係。  第三就是事事感恩,懂得說「多謝!」生活所發生的一切可以說是在天主恩寵和祝福之下,明白這一點,即使要面對很艱巨的事情,我們的心裏仍可保持一份平安。  我們要持守「善」,要遠避「邪惡」;這是將臨期中一直強調的訊息,上主提醒我們要悔改、修直祂的道路,預備祂的再來。讓我們謹記以下三點:  第一:我們要為信仰作見証。  第二:我們要常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  第三:「善」,我們要不斷實行;「惡」,我們要離棄! 
 
 
 
十二月十日   將臨期第二主日

Second Sunday of Advent         Sunday 10 December 2017 吳智勳神父   將臨的意思是期待主的來臨。今日三篇讀經都提到這問題,但每篇的意義卻不同。首先,依撒意亞先知書提到的將臨,發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當時以色列人正處於流亡期間,先知給他們說:「你們的天主來了」,一切痛苦會成為過去。但事實上,這喜訊只應驗了一半。以色列人雖然重回故地,卻不感到光彩,眼底一片荒涼,始終不能立國。不久,他們又被希臘人、羅馬人統治。他們懷疑:究竟天主來了沒有? 現在我們信基督,也相信祂會再來,但實際上等了二千年祂還未來,於是,末日這個基督再來的日子,在一般人眼中成了一件遙遠的事;也有人以死亡去談論基督的來臨,可是對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死亡是遙不可及的;因此,等候基督來臨的心態,依然不受重視。 現代人生活節拍緊湊,事事講求快捷與效率。了解到現代人這種不喜歡等待的心態,教會今天強調基督「現今」的來臨:譬如在聖事中、在基督徒團聚及祈禱時;既然耶穌每天都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就應有理由、有動機以聖潔、虔敬的生活去回應,正如伯多祿後書說:「過著沒有瑕疵的生活,使你們見天主時便安然無懼」。因此,末日何時來已不重要,常講末日,可能令人無進取精神,最重要是能夠把握現在。 但問題是:誰能過無瑕疵的生活呢?耶穌曾問:「誰沒有罪的先投石」。倘若今天耶穌問:「沒有罪的站出來。」又有誰敢踏出一步呢?因此,聖經不斷提醒我們:人犯罪是事實。若望在書信中說:「誰說自己沒有罪,是個撒謊者,在他內是沒有真理。」保祿也有類似的話:「所有人都犯了罪。」因此,問題不在乎我們有否犯罪,而在乎我們這些有罪的人能否悔改。若翰洗者的呼喚,就是叫人悔改,並以外在的生活,配合內心的皈依。即使已皈依的人,總能夠以不斷的皈依做得更好。  

日   將臨期第一主日

First Sunday of Advent         Sunday 3 December 2017

薛恩博樞機 著 丁穎達教授 譯

耶穌在今天福音中講述的小比喻,也是關於等待:那站在門口的看門人或勤雜工,必須畢恭畢敬,一直等到主人回家為止。因為老闆沒有交待確切回家的時間,所以看門人必須醒寤守候,哪怕一直等到半夜或者凌晨為止。等待要求我們保持警醒。在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駕車人,會目不轉睛地盯著交通號誌,以便一但轉綠就能往前行駛。在生產線上,工人們必須全神貫注地確保裝配過程的每一步驟都準確到位。在家裡等候貴客來訪的人,一定會特別豎起耳朵,注意傾聽門鈴的聲音。   我們在今天所過的生活裡,經常需要保持警醒。驅車在公路上,短短幾秒鐘的不留神,可能會造成車毀人亡的事故。因此,耶穌對我們的要求依舊是:提高警惕!   然而耶穌所指的,不僅僅侷限於我們開車時或在裝配線上要提高警惕;我們首當關注我們的鄰人。遇上關懷他人利益的人總是一件欣慰的事,他們留意別人的需要,常能噓寒問暖、感同身受。   我們在生命中保持警醒,就意味著要時刻擦亮眼睛、調適好心神,不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自己身上,不只是光看到我們自己。惟有度這種醒寤生活,才能真正地振奮人心、活出意義。

  將臨期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警醒。在這幾個星期中,不少人天不亮就起身,參加「拂曉燭光彌撒」。大家在拂曉之際就相聚一堂,一起守時,一起祈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十一月二十六日    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
34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26 November 2017
 
陳日君主教

基督普世君王節是一個現代教會的瞻禮。在這劇趨俗化的社會裡,天主愈來愈好像無分參與了。人們以為自己以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倫理道德只屬個人良心;宗教不該與經濟、政治、教育、藝術拉上關係。甚至不少信徒也以為,信仰的要求只是定時去教堂,敬禮。  教會訂立了這瞻禮是為提醒信徒們,不要讓信仰與生活脫節。信仰應該是一切行動的動機和嚮導;他們的使命是做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我們念「願你的國來臨」時,也就是這個意思。  在禮儀改革中,基督普世君王節從本來的十月底,被移至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禮儀年的末段富有末世意義,在基督身上也就特別強調「在末世得光榮降來審判萬民的君王」。甲年瑪竇福音的章節當然最適用不過了。  瑪竇在這段福音裡稱耶穌為人子、天父之子、主、君王、牧者、判官。在多個民族的古代文化中,君王也稱為牧者。耶穌又用牧者的行動來形容末世的審判,所以第一讀經用厄則克耳先知的話來描寫君王——牧者:祂是善牧,祂「尋找」、「照顧」、「聚集」、「帶領」、「療養」、「牧放」、「看守」祂的羊。尤其關鍵的是則三十四:17,吾主上主這樣說:「我的羊群啊,關於你們,看,我要在羊與羊,綿羊與山羊之間施行審判。」  其實,牧者到傍晚把綿羊和山羊分開,是一個實際需要;山羊比較怕冷,而綿羊卻喜歡新鮮空氣。聖經借用這行動來象徵善人、惡人的區分。  在天主方面,人類本是合一不分的,祂救恩的計劃包羅所有的人。「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讀經二);是人的自主把自己分裂了,有人接納「屬於基督」,有人拒絕「屬於基督」。  聖經專家米蘭總主教馬帝尼樞機說:我們不要強調福音無意強調的問題。在這描寫得很生動的最後審判的景象裡,我們要吸取教訓的核心:君王的命令(來吧,去吧!)、解釋(因為……)、被審判者的質問(我們幾時……?)無非是為襯扎出最後的答案:「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  這是一個多麼使人驚奇的教訓。耶穌竟把整套倫理道德簡化成「愛弱小者」的誡命,甚至在愛人時並不意識到主的臨在也不要緊,只要你「為我的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做的,就是為我做了」,就有名分「來享受我從永遠準備了的幸福」。  信仰和生活不該脫節,信仰的核心是愛的誡命。在社會中實踐愛德,也就是擁護基督君王的王權。 

 
十一月十九日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33rd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19 November 2017
 
吳智勳神父

金幣的原文是Talent,也譯作「塔冷通」,是用作衡量貴重物品重量的單位。在當時,一個月工作也不能賺取一個。比喻中,Talent有才能之意,但主要含意並非指不要埋沒才能,而是指天主予人不同的恩寵與才能,要人去建設天國,使世界多一份愛心,使社會多一分溫暖。領受才能愈多的人,對建設天國的責任愈大。 每人就其所受的恩寵去拓展天國,沒有人在天國的建立上是完全沒用處的。天主按我們的能力與處境作出要求。天主不會要求老人家去教授聖經、去探訪病人,卻會要求他們與兒孫有良好關係,忍耐、少發牢騷和體諒年輕人,做個快樂的老人。天主要求中年人減少野心及對名利的追求,多重視與家人共聚。對年輕人則不會要求每天數小時祈禱、做善工,卻要求他們尊敬長輩,不要無所事事,要求節約,節制各式各樣的慾念,少講論別人長短等等。由此可知,凡在生活中能讓人看出基督徒價值的,就是在參與建設天國。 比喻中提到僕人賺取了多一倍的金幣,但主人並沒有取回或與他對分,而是要他管更多的事,使我們知道不可在建設崗位上停下來,說已經做夠了,這正是「凡有的還要給他」之意。建設天國的果實,不能用數目計算。比喻中對賺五個金幣和賺兩個的,所得到的讚賞並沒有分別,因為天國的財富並非以數目衡量。 這比喻有助我們作出常年期的總結,讓我們反省一下在實際生活中,天主賞賜自己的恩寵,並反省自己如何利用天主的恩寵與才能。一年中天主使我們的知識增加了,技能純熟了,經驗豐富了。我們曾利用這些恩賜為主作了些甚麼?在這禮儀年中,差不多讀完了整部瑪竇福音,我們得著了甚麼?最深感受是甚麼?抑或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若是如此,我們就像比喻中第三個僕人,把天主的聖言埋在地下了。在為主建設天國上,我們可以自問:我曾為天主做了甚麼?現在能為天主做些甚麼?將來又能為天主做些甚麼?

 
十一月五日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31st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05 November 2017
 
蔡惠民神父

瑪竇筆下的法利塞人和經師,是耶穌經常嚴厲批評的一群。他們身為宗教領袖,但作風與一般民間領袖沒有兩樣,日常「喜歡穿上長袍遊行,在街上受人請安,在會堂裡坐上座,在筵席上坐首席,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谷12:38-40〉不知是否有人為法利塞人和經師抱不平?自己作為一個神父,身份雖然有點不同,也明白在教會生活中,上座或首席有時是難以避免的。曾經堅持不接受上座或首席,結果謙遜不成,反令主人家尶介。 細讀福音的上文下理,發現耶穌其實無反對當時的宗教制度或訓導權威。縱使不滿法利塞人和經師的表現,衪從沒有叫人不尊重他們的權威,反之,衪說:「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瑪23:3〉. 耶穌似乎亦認同信仰的傳遞,須要建制與權威,以確保信仰的一脈相承。 耶穌嚴厲批評的,只是信仰與建制的本末倒置。身為宗教領袖,法利塞人和經師理應運用自己的權威,更有效地服務信仰。然而,「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瑪23:4〉難怪耶穌不留情面的批評他們。同樣,以色列人的司祭,職責是帶領百姓光榮天主的聖名。不過,瑪拉基亞先知時代的司祭,只關心自己的名號,從不把光榮天主的事放在心上。結果亦招致先知的警告:「我必使詛咒臨到你們身上,必使你們的祝福變為詛咒,我已詛咒了,因為你們中誰也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拉2:2〉 由此可見,耶穌在福音中叫我們不要稱人為師傅,父親或導師,目的不是反對教會團體中設立教宗,神父或神學家等「高位」。衪提醒我們,教會內須要建制及權威,其實是為了服務信仰,而不是利用信仰。如果我們願意在團體中成為大的,讓我們首先去修和異己,治療創傷,服務群體。 在天主的救恩工程中,縱使有人蒙召去宣講福音,服務聖言,施行聖事,祈禱赦罪,彼此卻是兄弟姊妹,並無先後高低之分。一如保祿宗徒,教會所有的權威,都應視自己的職務「像撫育自己孩子的母親。」〈得前12:7〉如此,「高位」只會教人感恩,而不會令人得意忘形,本末倒置。

 
 
十月一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27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01 October 2017

  吳智勳神父

做個感恩的人
 

比喻本身看似有許多犯駁、不合理的地方。我們會問:究竟有沒有如此野蠻的佃戶?在我們心目中,只有無良地主欺負農民,很少會有兇惡農民欺負地主,所以比喻的故事在現實環境中似乎不太可能發生。我們又會懷疑到底有沒有如此愚蠢的地主,他明知佃戶的行為像流氓,但派遣僕人去時,竟然沒有派其他人同去;而派兒子去時,也沒有派人去保護他,簡直是送羊入虎口。按當時的習慣,如果地主沒有繼承人,那麼租用田地的住客,便可以佔有那些土地,難怪佃戶那麼興奮要殺害主人的兒子。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邏輯去看這故事,因為整個比喻是救恩史的縮影。天主特別優待以色列人,為他們開墾了葡萄園,圍上籬笆,掘了榨酒池,築了瞭望台。這一切都是當時以色列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天主如此賞識以色列人,並不是因為他們了不起,他們只是個弱小的民族,不能和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等著名古國相比。這是天主的選擇,天主的恩寵,沒有其他理由。 天主揀選了他們之後,對他們極端信任,由他們全權負責自己的產業。當自己派去的使者被鞭打、被殺害後,天主仍懷著信心,希望他們回頭;最後還本著愛心,派自己的兒子去,希望用愛去贏取他們,結果連兒子也被殺。故事中耶穌迫使當權者回答該怎麼做,讓他們定自己的罪。故事一方面定了當權者的罪,另一方面留有餘地,保留他們回頭皈依的機會。耶穌總是等待他們歸來。 故事中佃戶的行為極不合理,可是不合理的事偏偏會發生。人的罪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合邏輯的。天主當日優待了以色列人,今天天主同樣優待了我們,賜我們恩寵,使我們能夠接納祂。可是,我們有感受到這份恩寵的可貴嗎? 我在中國大陸曾有過趕火車的經驗,當時候車室已擠滿人,候車的乘客只好在火車站外的空地上等候,黑壓壓的坐滿一大群人,而我要在人群中穿插,才能到火車站內。其間我強烈的感受到作為基督徒的幸運。天主為甚麼選擇了我,而沒有選擇我眼前的一大群人?在十二億中國人中,基督徒佔不到百分之一,我作了甚麼,值得天主一再照顧?此後,每當處身於人群之中,感恩之心往往油然而生。

基督徒都是新佃戶,故事當日是希望猶太人能皈依,今天為我們作新佃戶的,總有警惕作用,天主既如此優待我們,讓我們不要再辜負天主的恩寵,結相稱的果實,做個感恩的基督徒。

 
九月十七日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24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17 September 2017
 

蔡惠民神父 七十個七次

中世紀的時候,有一個修女報稱曾經目睹耶穌顯現,有關的消息在教會內廣泛地流傳。當地的主教為瞭解真相,在主教府約見了修女。「當時耶穌有沒有跟你談話?」主教問修女。「有啊!我與祂談了一會兒,」修女戰戰兢兢的回答主教。「若果你有機會再目睹耶穌顯現,請你代我問祂一個問題:我當主教以前,曾經犯下甚麼嚴重的罪過?」主教心裡想,除了他的告解神師外,就只有天主才會知道答案。修女是否真的看見耶穌?屆時便可分曉。幾個月後,修女主動約見主教。進入主教的辦公室還未坐下,主教便問:「修女,你是否又目睹耶穌顯現?」「是啊!」修女答說。「那麼你有沒有問耶穌有關我犯過的罪?」「有啊!」「祂怎麼說呢?」只見修女面露笑容,語帶安慰的回答:「耶穌說,祂完全無法記起了!」
無論在教會中,家庭中,甚至我們自己的心中,我們都會輕易遇到不願寬恕所帶來的桎梏。一個只有五歲的小朋友與他的同學爭執後,很自然的便會說:「我以後都不會再跟他們一起玩了。」這句說話有多堅決,說這句話的人內心亦有多冰冷。一句「我永遠不會寬恕你!」看似很豪氣,代價卻是決絕地將仇恨的心魔永遠關在自己的內心,付出不可謂不大。
聖詠的作者一再強調,天主是良善寬仁,緩於發怒,富於慈愛,人卻拒絕接受這事實,也不相信寬恕比報復更能徹底化解仇恨。不過,拒絕寬恕他人,也是拒絕被寬恕;只有寬恕他人,我們才會經驗被寬恕和接納。所以,當耶穌被問及有關寬恕的限度時,他不對我們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耶穌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四百九十次是寬恕的極限,他是藉這數字上的對比,指出寬恕與拒絕寬恕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極端世界。天主給予人自由,但人運用自由拒絕天主,頑硬的程度,有時甚至連天主的慈愛也不能軟化。面對人的執拗,我相信天主是難過而不是憤怒。
 
 
 
九月十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23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10 September 2017
 
吳智勳神父
 
瑪竇福音講論教會,比其他三部福音詳盡。今日的福音可從教會的角度去看。瑪竇福音編寫時,大概是耶穌復活後幾十年的事。教友人數多了,教會也複雜起來,而且人多很易發生磨擦。如果連兩大宗徒伯多祿和保祿也會意見不合,保祿甚至出口指斥,何況其他教友?今日的福音把基督徒團體發生爭執時的具體解決辦法列出來:

(1)單獨與對方接觸:當教會內的兄弟與你發生爭執,你經過反省仍覺得錯在對方,耶穌建議你單獨與他接觸,好能糾正他,而不應公開指責對方。人是要面子的,公開指責會損害對方的尊嚴。我們糾正別人,主要不是為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希望他能改變,好能「賺得一個兄弟」。公開指責可能迫使他認錯,但關係從此破壞,到頭來是「失去一個兄弟」。

(2)帶一兩個兄弟同去與對方洽談:這個方法一方面很合乎猶太人的法律,即在兩三個證人前,證供便可成立,並無冤枉對方之嫌;另一方面亦合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心理要求。因為爭執過後,彼此不免心存芥蒂;如果有一兩位保持中立、有聲望、受人尊敬的人作緩衝,會令雙方較易重新開放自己,達致修和。

(3)請求教會幫助修和:當兩三個人勸解也不成功,則可以將事件交給一個權威性的團體——教會當局來處理。教會作為一個信仰團體,與一般純法律性的機構,只憑法律來判斷截然不同。教會在判斷的時候,除了呼求聖神啟示外,還用祈禱、用愛心去分辨。純用法律可能失諸冷酷無情,未能將慈悲放在公義之上。每個教區都設有調解仲裁小組,幫助教內人士處理紛爭,就是從今日福音取得啟示。

(4)如果連教會的調停也不聽,則把他們當作外邦人或稅吏:外邦人或稅吏是猶太人認為不潔的人,是罪人,故此不相往來。應用於現代社會,有開除教籍之意。但開除教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有關人士悔過,好能重回教會大家庭的懷抱。不過這種解釋似有貶低外邦人及稅吏之意,與耶穌平時和外邦人及稅吏交往不合。這裡的意思可以是:假如連教會的調停也不聽,不要失望,一如耶穌對外邦人及
稅吏沒有失望一樣。對這些人要採取特別措施,要有耐心,並且同心合意去為他們祈禱,天父會成全這些人的禱告。

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愈是投身教會,便愈多機會和教會內的兄弟姊妹磨擦。採取「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做法是很消極的。在服務期間碰到釘子便立刻抽身離開,可能是魔鬼最想見到的結果。現代都市生活繁忙,願意在堂區服務的,基本上對教會有一份愛心。只要常記著人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人對事物的了解也是有限的,故此需要彼此互諒互讓。倘若衝突仍不幸發生了,嘗試以今日福音啟示的精神去處理它。
 
 
九月三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22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03 September 2017
 
蔡惠民神父
 

很多人假設信仰生活應該是喜樂平安,恬靜自然。幾時遇到困擾、不安、憂慮或掙扎,直覺便以為這是信德薄弱的後果,心想只要多祈禱,加增信仰,煩惱便會得到化解。 不過,以耶肋米亞先知的經驗為例,信仰的道路不一定是平坦安穩。首先,先知是在不情願之下接受天主的邀請:「上主,你引誘了我,我讓我自己受了你的引 誘;你確實比我強,你戰勝了。」(耶20:9)先知的信仰旅程原來是充滿抗拒和掙扎。保祿亦認為,作耶穌的門徒也不是一條安穩輕鬆的道路:「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該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甚麼是天主的旨意。」(羅2:2) 同樣,伯多祿也經過一番掙扎才明白跟隨耶穌的代價。當他被立為宗徒之長不久,他便對耶穌所預言的掙扎、挫敗,甚至被殺害提出異議:「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瑪16:22)但耶穌斥責他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3)縱觀前人的經驗,跟隨耶穌要付出代價。這代價就是甘願放棄對舒適、安穩和嘉許的渴求,放棄物質社會的成功或幸福標準,並甘願接受因愛而帶來的承擔與犧牲。 由此可見,信仰的記號絕不是一般人所假設的溫馨、舒適、甚至浪漫,反之,跟隨耶穌往往使人陷於惶恐,毫無安全感當中。尤其當我們完全信賴天主的時候,手中好像沒有甚麼可以抓緊時,天堂與地獄只是一線之差而已。 如果信仰的道路不是一條平坦大道,難怪耶穌在社會大眾當中不容易找到認同。社會輿論喜歡質疑教會某些紀律或堅持過於嚴苛或不切實際。例如每當有神職人員的性醜聞曝光,司鐸的獨身傳統照例又會引起責難;幾時電視傳來教宗老態畢現、行動不便的畫面,戀棧權勢的指摘又會不絕於耳;遇上教會為履行公義而逆流而上,高聲疾呼時,不明其解者以為教會是爭取出位,另有企圖。 明白信仰的代價是一回事,願意付出又是另一回事。這種貪圖安逸,避免犧牲的想法也潛伏在教會群體內,伺機而動。面對信仰無止境的邀請,迂迴曲折的道路,人總有疑惑軟弱的一刻。為此,我們不需為教會內天下烏鴉一樣黑的情況而沮喪。教會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好像伯多祿一樣,縱有不明白,不想接受的時刻,但總不放棄相信。當耶穌責斥他的想法不是天主的想法後,他並無離開,而是退到耶穌後面去。雖然在惶恐中,他始終跟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雖然在昏睡中,他始終陪著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渡過惶恐的一夜;雖然躲在膽怯的人群中,他始終走在耶穌的苦路後面遠遠注視;雖然因出賣耶穌而滿面羞慚,他始終在晚餐廳靜候祂的顯現。 如果天主願意我們在信仰中掙扎而成長,刻意迴避,只會使我們的生命變得萎縮無力。讓我們不拒絕困難,因為困難使人變得堅強;讓我們不逃避問題,因為問題的解決使人變得智慧。

 
 
 
八月十三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19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13 August 2017
 
夏志誠神父

 

很多時候我都很喜歡默想福音所描述的伯多祿,也許因為他的性格與我們不少基督徒都很相似。他不是一個沒有信德的人,耶穌沒有稱他為「沒有信德的人」,而是稱他為「小信德的人」。今天福音的片段由耶穌主動走向門徒開始,這個「小信德」的伯多祿,看見能主宰自然定律的師傅向自己走來,也希望能以同樣超自然的方式走向耶穌。耶穌答允了,而他的「小信德」也幫助他邁出了這需要冒險的第一步,他成功了。可是,這「小信德」卻未足以使他在風勢轉強時繼續「履險如夷」,害怕使他下沉,下沉使他更害怕。

不過,你可有注意到,伯多祿在害怕時的反應是甚麼?他大叫:「主,救我吧!」最簡單、最直接、最懇切的祈禱。耶穌的回應更令人感動:「立刻伸手拉住他」。

我們都知道耶穌對我們說:「放心!是我。不必害怕!」可是,我們都會害怕。我們很多時不至於「沒有信德」,但也不是有「很大的信德」。在我們走向耶穌的過程中,當風浪轉強時,我們不妨學伯多祿那樣向耶穌大聲呼喊:「主,救我吧!」祂必會立即伸手拯救我們!

 
 
八月六日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18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6 August 2017
 

耶穌顯聖容          彭保祿神父

 

聖經中, 除了聖誕和復活外, 最有意義的事蹟之一便是耶穌在大博爾山顯聖容 (瑪 17:1-8). 在這事蹟中, 耶穌顯示了祂的天主性, 是由法律和先知的代表, 即梅瑟和厄里亞, 陪伴著的. 雲彩中的聲音更證明了耶穌的身份:這是我的愛子,是我所中悅的,你們要聽從祂。 除了天父以外,還有誰能說這種話呢?而天父正要我們聽從祂的愛子。  

 
 

再者,三位宗徒也有他們特別的身份。我們都知道伯多祿早已被耶穌指定他為磐石,要在其上建立祂的教會,使陰間的門不能戰勝它;(瑪16:18)。 所以他代表了普世教會的首領,即日後的教宗。另外一位弟子雅各伯是日後耶路撒冷的首位主教,那是暴君黑落德殺害的第一位宗徒。雅各伯代表了地方教會的首長。最後那裡還有救主最鐘愛的弟子若望聖史。這位宗徒除了得到照顧臨死的救主的母親外,沒有得到其它的任命,因為他的任命是普遍性的,就是愛。若望宗徒代表了愛,是因為他特別愛了他的師主,也在他留下的福音和書信裡,詳論了愛的真諦。這種愛便是教會的靈魂。耶穌便是用這種愛建立了祂的教會。

 
這段福音事蹟的一般解釋便是,耶穌基督要通過新舊約代表們的臨在,建立一個新人類,使這新團體,通過普世及地方教會,建基在全人類的愛上。所以天父才會說:你們要從祂!

 

 
 
 
七月三十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17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30 July 2017
 
梵諦岡廣播電台
 

今天耶穌再給我們講另外三個比喻:隱藏的財寶,寶貴的珍珠,以及撒網捕魚的比喻。然後耶穌又對這些比喻作一整體性反省。 前兩個比喻強調發現真價值的喜樂:一個人在田地裡發現了隱藏起來的財寶,欣喜萬分,就變賣他的財產,買下這塊土地;一個商人到處尋找寶貴的珍珠,一旦找到一顆貴重的,就賣掉自己的一切而買下這顆珍珠。

 
當一個人發現到真正的價值時,他整個的生命就會改變,充滿喜樂。找到隱藏的財寶和找到寶貴的珍珠是值得驚喜的一件事。誰找到它,感到很慶幸,自然而然的願做一切犧牲:變賣所有的一切──耶穌講了兩次──去買下那有財寶的土地,去買下那寶貴的珍珠。
 

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聖召,與天主共融及愛近人的召煥,是何等的重要!基督徒們必須努力去發現他們的召叫,天主對他們生命的計畫。一旦發現了,就必會充滿喜樂的,願意放棄該當放棄的一切,而去購買那寶藏,即所謂的天主的計畫。當一個人明白天主造他的目的何在,天主為他預定了什麼命運,也就知道他找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並充滿喜樂。

可是太多的人生活消沉、不快樂,因為他們感到非常失望,沒有找到自己的道路,天主為他們所作的愛的計畫
 
。事實上,這個天主的計畫,是愛的、共融的、
充滿生命力的計畫。天主喜歡我們喜樂,耶穌也是如此,他在福音中說過:“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望15,11)
 
我們應該發現天主為我們的生命所作的計畫,那是一個愛的,共融的,美麗的計畫。多少次我們在祈禱中執著祈求那些次要的,那些不可能充滿我們生命的東西;而我們卻應該反思和祈求,以獲得更重要的恩寵,那些可以給我們完滿喜樂的恩寵
 
 
 

七月二十三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16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23 July 2017
 
閻德龍神父
 
 

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 曾經聽過以下一個故事:一天,天主去到天堂,驚訝地看到那裏人山人海,便向伯多祿查詢:「伯多祿,伯多祿,為甚麼有這麼多人來到這裏?」伯多祿回答說:「哦,因為?沒有將惡人剷除,所以,善人、惡人全部都到這裏來了!」天主說:「不行,不行,我們要將犯罪的、作惡的趕出去!」過了一段時間,天主又再到訪天堂,但這回天堂竟沒有幾個人,冷清清的。天主又向伯多祿查詢:「天堂為甚麼如此冷清?」伯多祿答:「天主,因為上次?說過那曾犯罪和作惡的,都要被請離開這裏。於是,絕大部份的人都離開了。」天主見到如斯境況,便說:「唉,算了吧!雖然他們犯了罪,但如果他們有一份懺悔的心,知錯改過,就讓他們到這裏來罷!」  的確,如果天主要剷除一切罪人和惡人,我們無一能夠倖免。可幸的是天主寬宏、容忍,對於我們的過犯,祂不斤斤計較,只期待我們不斷皈依,重新做人。今日福音講論「莠子的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田裡撒了好種子,但他的仇人潛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那人發現了,並沒有立刻將莠子拔除,因怕會連麥子也毀掉。他願意等待收割的時候,把麥子收藏,把莠子捆好,投去焚燒。  從「莠子的比喻」中,讓我們也學習主人的包容和等待。雖然我們見到某些人做了壞事,仍能逍遙法外;我們或會奇怪上主怎麼不處罰那些壞人,不處理那些不公義或罪惡的事情。我們常有一種急不及待的心態,只認定自己的想法及處理方法最為恰當,常要求立即處理事情,往往不願意給予自己及他人改過的機會。  在天主心目中,祂耐心地讓一切繼續發展,直至那完滿時刻的來臨。天主按照祂所預定的計劃,讓一切人得到最好的恩賜。天主讓我們的信仰接受考驗,以證實我們對天主的忠信。我們要在家庭裏、工作間、社會中,時刻努力活出信仰,並懷著謙虛的心,將自己的生命交在上主手中,讓祂帶領。我們不要自作聰明或自以為是,「一刀切」的要求天主將所有壞人、壞事剷除。經驗告訴我們:許多人(包括我們自己)是善中有惡,惡中帶善的。善惡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黑白分明。天主既然容忍人類,讓善惡並存,為何我們還是認為自己比天主更精明,強要天主按我們的想法去做? 

感謝天主藉著福音給我們這寶貴的教訓。讓我們誠心祈求天主賞賜力量,讓我們懷有一份良善寬仁的心,接納生活中所碰上的人,所發生的事。他日當我們生命終結的時候,能夠徹底體味天主對人類的容忍、接納與忠信。讓我們好好珍惜,好好生活上主賞賜的救恩。
 

    七月十六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15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16 July 2017
 
《台灣天主教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林思川神父撰寫)
 

撒種的比喻 類似這樣簡短的比喻,應該可以回溯到歷史中的耶穌口中,其意義應該在宣講天國的背景下來了解;比喻的重點並不在於「撒種者」或不同的「地形」,而是代表天國的「種子」。耶穌在宣講天國的過程中,也許會遭遇到挫折,因為人們沒有從他的話中察覺天國的臨在。撒種的比喻先對「失敗」做了相當詳細的描述,但重點則是最後的豐碩成果。耶穌有關天國的宣講,就有如撒下的種子是有效力的,因為天主一直在工作,不論有多少困難阻撓,天主的國必要實現。

 

有耳的,聽吧!  比喻表達出天國的兩個特徵:一方面天國的來臨是天主的許諾和作為;另一方面,天國並不強迫人接受,因此比喻以「有耳的,聽吧!」作為結束,這是一個呼召,邀請大家相信、接受福音喜訊。

 

為什麼講「比喻」?  耶穌對群眾講完比喻後,轉而向門徒們解釋祂為什麼說比喻(10-17),由其內容可以判斷,這些話是針對不相信的猶太人而說的。這段經文反映初期教會在耶穌復活事件之後,便開始把比喻應用於不同的具體情況下。在猶太文化中,比喻的目的原本是借用一些圖像好更有效的闡明事物的意義,這應該也是耶穌說比喻的用意;但是,初期教會卻把它用來解釋一個難以理解的事實:為什麼大多數的猶太人不接受耶穌的啟示。 天國的奧妙是只給門徒們知道的,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此為聖經中常見的「被動」表達方式,說明這是天主的作為:只有相信的人才會了解,而且天主要賞賜他們更深的領悟;那些自我封閉的人,不但無法明白,而且將陷入更深的無知中。 對瑪竇而言,凡是不屬於門徒團體的人,便是不能明白的人。他們雖然看到、聽見、也經驗了在耶穌身上所實現的救援,但卻封閉了自己的眼和耳,這是他們自己的過錯,因此耶穌只用「比喻」對他們說話。作者引用依撒意亞書六9-10的經文,目的針對「百姓的心遲鈍」提出一個神學性的解釋。他認為猶太人民的心硬,正應驗了先知的話;換句話說,這原是天主的計劃,使一切的理解及悔改成為不可能的事。 與眼耳被蒙蔽的猶太人對立的,是耶穌的門徒團體。耶穌稱讚門徒們的眼和耳有福,因為他們看見並聽見「先知和義人」所期望的,也就是耶穌所實現的救援。初期基督徒肯定,門徒們不僅了解而且相信了這一切。 撒種比喻的解釋 既然比喻的功用在於借助共同的日常生活經驗,來說明較深奧的事理,因此比喻本來是不需要解釋的。所以學者們大多主張,18-23節中的比喻的解釋,應該是初期教會對撒種的比喻更進一步的應用。 在這個解釋中,重點不再是「話語」(種子);它寓意式的指出「撒種者」代表初期教會中的宣講者,而種子的「命運」則被具體的用來描述聽眾對天國的話語,有著不同的接受態度。整個解釋充滿了警告及教導性的用語,「結果實」的意義不再指天國的圓滿實現,而是指基督徒的忠實信仰和良好倫理生活。這一切,反映了初期教會的福傳宣講情況;在這個時期,天國即將來臨、緊迫的「末世思想」已經淡化,隨之而來的具體問題是該如何在現世中好好生活,因此福傳的重點轉移為「倫理勸導」。 初期教會把撒種的比喻應用到福傳宣講上,教會的宣講者成為比喻的講述者,其對象則是教會團體。比喻成為一個勸諭性的宣講,積極肯定並激勵基督徒善度信仰生活。   七月九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14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09 July 2017

吳智勳神父,是耶穌會士,在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    
 

今日的福音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耶穌的祈禱,感謝天父對人的啟示;第二部分是耶穌邀請門徒學習祂良善心謙。  祈禱最能透露天主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我想知道別人的信仰狀況,我會先問他的祈禱生活。耶穌的祈禱透露出祂與天父獨特的關係;祂稱天主為「父」,在祂以前,沒有猶太人敢用此親密的語氣稱呼天主。  聖經裡其中一個重大的啟示就是:除非經過耶穌,沒有人可以真正認識天父。天父對人的完整計劃是藉耶穌去啟示,其他的啟示只是局部的、片面的,惟有在耶穌身上,才有圓滿的啟示。可惜這個圓滿啟示,並非人人接納;耶穌慨歎有智慧和聰明的人拒絕祂,反而簡單純樸的人接受祂。  我不相信耶穌的宣講只有愚夫愚婦聽得明,反而有學問的經師及法利塞人聽不明白。聖經也提到門徒不明耶穌所講,而經師等人聽出耶穌的話是針對他們。所以,問題不是理智上的了解與否,而是心靈上是否接納。耶穌並非譴責聰明而讚美愚蠢,祂譴責由聰明而產生的驕傲與抗拒,祂稱讚由承認自己的不足而產生的謙遜與依賴。  經師與法利塞人的驕傲,使他們無法接受一個木匠出身的耶穌。他們明白耶穌的宣講,會改變他們的價值觀,能令他們利益受損,地位不穩,故在深思熟慮後拒絕了。反而老百姓沒有理智上、心態上、物質上的障礙,得以自由地欣賞及接納耶穌的宣講,耶穌為此而感謝天父。  跟著,耶穌邀請人安息在祂內。祂特別邀請「勞苦和負重擔的人」,這並不是指體力勞動的工人,而是指當時為守好法律的大小要求,而弄到自己心力交瘁的人。安息在祂內的秘訣就是學習祂的「良善心謙」。人若能以溫良的善心去生活而又謙虛的依賴天主,他的心靈必會得到安息。耶穌用貼切的比喻去描述這安息的狀況:柔和的軛和輕鬆的擔子。軛是放在動物身上用以耕田的器具,柔和有稱身的意思。耶穌給我們的軛總是稱身的,擔子是輕快的,原因是我們良善心謙,充滿著對基督的愛。有了愛,面前的世界都改變了;缺乏愛,連主日彌撒都會變成難以負荷的重擔,人會頻頻看錶,神父講道時,自己不停打呵欠,哪裡會有安息?  讓我們記得耶穌為我們向天父祈禱,希望我們以赤子之心去接納祂,因為只有通過祂,我們才能認識天父。從古到今,人想盡種種方法接觸神明:占卜、星相、靈媒,或加上科學包裝的新方法。耶穌的啟示簡單直接,只有通過祂,才能認識天父。在這個常使人心緒不寧的時代,讓我們接受耶穌的邀請,過良善心謙的生活,必能安息在主內。即使我們跌倒,也只會倒在基督的懷裡。     七月二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13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02 July 2017

 

程明聰神父 Fr. Francis Ming Chung Ching
 
請收看以下Youtube連結
 
 
 
 
 
 
六月二十五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12th Sunday OF in Ordinary Time (A)     Sunday 25 June 2017    

Jack Ho       在生活的許多事情上我們也許覺得自己很渺小,其實在天主的眼中我們非常的貴重。在福傳的道路上,我們也許會碰到許多的挫折,但耶穌是我們的力量,祂使我們強大!

上週日我談到在我進修院前幾年的故事,在那十年的生活中不外乎是為了世俗所謂的『成功』在職場上打拚:從中學老師到主任,從副經理到總經理。雖然當時表面上非常成功,其實現在看來當時的自己非常的渺小,因為當時的重心是在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在回應天主的召喚。所謂『成功』的準則不外乎是名利、金錢和地位,在社會上我們所擁有的財產遠比承諾來得重要;精明遠比廉正來得有用。
近幾年來,我有一個與華人截然不同的喜好,在有空時我喜歡到墓園去散步。

在墓園裡,一個一個墓碑所代表的都是一個人的故事,都是一段歷史,不過無論他們生前的財富、事業、感情和家庭有多麼的繁華或窮苦,他們現在都靜靜的躺在那裡。在這人生在世上的終點站裡世俗所謂的『成功』已沒有任何意義,雖然這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正生活在一個急需歸向天主的世界裡,但這世界早已習慣現今的生活,對於皈依的聲音自然時常是聽而不聞,甚至會去打壓和迫害那些傳遞天主好消息的人。

現今的社會有差不多七十億的人口,我們也許在這茫茫人海中像微不足道的麻雀一樣感覺特別的渺小,獨自一人在生命的強風和時間的流逝中感到無助。有時我們也許感覺自己像麻雀一樣常見,根 本沒有價值。我們也許認為,這樣渺小的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完全無法在福傳事業上盡一份力!

在今天的讀經一裡我們聽到了耶肋米亞先知的故事。在那時代,耶肋米亞生活在一個與現今社會非常類似的時代,天主揀選了他為天主在亂世中發言,但也因為這樣人民對天主的拒絕和拋棄都發洩在他

的身上。在馬竇福音裡我們聽到了耶穌的回應:『你們不要害怕!』 其實我們在天主眼裡並不渺小。我們每一位都是天主揀選的子民,在洗禮中領受了君王,司祭和先知的職務。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在現今的亂世中代天主發言,傳揚一個新的價值觀,一個以愛為主的價值觀。天主確實與我們同在,就如福音所說的『就是你們的頭髮,天父也一一數過。』我們如果把天主作為生活的中心,倚靠祂的力量,我們其實是強大的! 

『你們不要害怕!』天主發誓與我們同在,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的生命旅途會是一凡風順的。在傳福
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諸多反對,有時甚至是來自自己親友的反對,這時也許我們會感受到耶肋米亞先知所說的『驚慌四起!』的確,天主會在生命的各種苦難和考驗中強化我們,但是我們應該反省思考:我們真的相信天主對我們的誓言嗎?我們必須要倚靠天主。
 
『你們不要害怕!』讓我們記得,我們在天父面前並不渺小。天主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 — 耶穌基督。耶穌是我們的希望;祂是我們在失望時繼續往前的動力;祂是我們忍受因作為祂的門徒而被誤解時的力量。耶穌召喚我們在人前承認祂是天主之子,祂也會在天父面前承認我們。讓我們倚靠耶穌,因為祂是我們在黑暗世界中的一道曙光,是我們在受困苦時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