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th&Hope&Love

聖言與生活反省 | 信望愛 
 
在我提筆時,正值是四旬期内,而復活節亦快來臨。對基督徒來説,這兩個週期是很有意義的,所以Paul Chu在會堂中,一連五個星期一晚上安排了一個在四旬期内的「聖言與生活反省」聚會。他利用了這五週主日的讀經和福音,節錄出一些聖言金句,好讓參加者默想一下這些金句對自己有何啓示,努力反省自己生活,好能在四旬期內,鞭策自己改正更新。在聚會中參加者分享了各自對這些聖言金句的理解及反省,我們獲益良多。所以藉着「聖心祈刊」徴稿的機會,我集思廣益,融會貫通後連同我的理解和反思而寫成此文,好讓主內的兄弟姊妹們分享,和認識四旬期的意義。在四旬期内神父常勸籲我們要多做悔改、克己、補贖及修和聖事,其實這些事都是我們全年時刻要做的。雖然此文刊出時四旬期已過,但是此文仍可供各信友們共勉之用。
 
要認識四旬期,首先要知道禮儀年的循環週期及復活節的日子。「聖言與生活反省」聚會就是由這點拉開了序幕:
 
禮儀年中有兩個主要循環週期,一為聖誕節循環週期,以聖誕節為核心,一為復活節循環週期,以復活節為中心。此兩循環週期以外時期為常年期,今列表如下:
 
(一)聖誕節循環週期
 
⦁ 將臨期(聖誕節準備期)由 將臨期第一主日 至 聖誕節前夕。
 
⦁ 聖誕期 由 聖誕節 至 主顯節後主日(主受洗)。
 
(二)常年期(聖誕期與四旬期之間)由 常年期第一週星期一 至 聖灰禮儀日前星期二。
 
(三)復活節循環週期
 
⦁ 四旬期(復活節準備期)由 聖灰禮儀星期三 至 聖週六。
 
⦁ 復活期 由 聖週六晚(復活前夕)至 五旬節(聖神降臨)。
 
 (四)常年期(聖神降臨與基督君王之間)由 聖神降臨主日後星期一 至 基督君王節後星期六。
 
有趣的是每年的聖誕節都會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但每年的復活節日期都在不同的日子,究竟每年復活節的日期是怎樣決定的呢?
 
其實,復活節是定於每年春分之後的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復活節和猶太人的逾越節是有關聯的。它在以色列成為一個民族之前已經存在,它的前身本是農耕社會的節日,以慶祝春天的來臨和第一次的大麥收成。在舊約時期,天主選擇了在那日子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的奴役,所以對以色列民來説,這歷史經歷給予那節日新的意義。在新約,耶穌基督在逾越節為我們的罪死而復活,使我們脫離罪惡的奴役,所以再為那節日添上了更重要的意義。
 
復活節定於每年春分之後的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其意義是:
 
春分:日和夜是一樣長短,春分之後,日長於夜(意即,光明勝過黑暗);
 
月圓之夜:意即,光明在黑夜之中照耀;
 

星期日:為猶太人,是一週的第一天。聖經清楚記載耶穌是在一週的第一天復活的,而基督的復活代表著新的創造的開始。 我們已受洗歸於基督的人,已在基督內復活。儘管在黑夜之中行走,我們決不懼怕,因為基督的光照耀我們,引領我們。

在復活節的日子往後推算四十六天, 就是四旬期的開始。在那四十六天, 扣除六個主日不算, 剛好就是四十天, 這就是四旬期。
 
四旬期第一主日 聖神帶耶穌進入曠野四十天,受到魔鬼的試探(路 4:1-13)
 
啓示與反省:
 
「耶稣充滿了聖神,聖神帶耶穌進入曠野四十天,受到魔鬼的試探」(路4:1-2)。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通常期望聖神會帶領我們過一些和平、安穩、寧靜的生活,但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祂可能會引領我們到一些動盪不安、困難、痛苦的處境。當我們要面對這些考驗和磨練時,我們不要為了解决困境或舒緩痛楚而犯罪,只要滿懷信德,跟隨聖神的引領,便會安然渡過。
 
「人不但靠餅,也靠發自天主口中的話而生活。」(路4:4)。 温飽是每個人的基本要求,但這正當的要求卻被魔鬼利用成一種誘惑。耶穌是神、又是人,衪具有天主性及人性。為了解決飢餓,衪是有能力變石為餅,但衪甘願降生為人,沒有為解決個人的急需而使用神力,衪只用衪的神力去解決別人的困難、拯救別人的生命、醫治別人的疾病。「變石為餅」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其實罪不是在於那行為,罪是在那行為背後的理由。耶稣不願使用不勞而獲的手段去為自已解決燃眉之急,不想違背衪教導信眾做人的道理,也不能破壞天主定下來的救贖工程。人是為活而食,不是為食而活。所以我們萬物之靈的人還需要靈性生活,這靈性生活是要靠天主的聖言來滋養,才能達到真善美。
 
「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單單事奉衪。」(路4:8),力求上進是人的自然要求或理想,但如果求上進是為了追逐權勢、名譽、地位、財富等虛榮,那麼上進心便變成誘惑。現今社會上不少的纷爭、不公平的事情,都與人們在爭權奪利有関。我們身為基督徒有沒有不自覺地在生活中陷於虚榮的誘惑,而忘卻朝拜我們的天主,事奉衪呢?
 
「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路4:12),魔鬼在兩次試探耶穌,要求耶稣「變石為餅」及「從聖殿跳下去」,他都説了:「如果你是天主子… 亅,他是在挑戰耶稣是天主子的身份。他也是在引誘我們去懷疑基督的身份,進而想動摇我們對天主的信心。在信仰路途中,當我們有疑惑或軟弱時,我們應該從天主的聖言裏找答案,勤讀聖言來保衛我們。
 
在試探過程中,耶稣用聖經擊退魔鬼的誘惑,是要人相信天主聖言的力量,天主聖言才是我們的保証。祂更讓我們明白全心信靠上主的重要。只有對上主絶對信賴,才可幫助我們抵抗魔鬼的誘惑。 因為人的脆弱,魔鬼時刻都找機會引誘我們犯罪。在現實生活中,財富、權勢、名譽、地位,一直糾纏著我們,使我們在生活中實踐福音精神的時候,經常在兩難的層面掙扎,很容易就墮入魔鬼的陷阱,我們要依賴聖神,勇敢面對這些挑戰,擊退魔鬼的引誘。
 
四旬期第二主日 耶穌顯聖容(路9:28-36)
 
啓示與反省:
 
耶穌帶了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三位門徒上山祈禱,在祈禱中耶穌面容改變,衣服發光,反映祂光榮的一面,顯露了祂天主性的身份,有助鞏固滿懷疑慮的門徒的信心。另一方面,亦讓人看出十字架的終點是一個光榮的境界;苦路過後,就是光榮。故事中有兩個人物出現:梅瑟和厄里亞,他們代表著舊約的法律和先知。兩人的一生都是通過苦難而完成使命,意指耶穌將會藉着天父的能力,以十字架的苦路,帶領人出谷,到達光榮的境界。天主藉雲彩與聲音,要求門徒聽從耶穌,像祂一樣走愛的苦路,然後才進入光榮。人祈禱時,內心與天主相通,連面容都會改變,虔誠祈禱的臉讓人感受到天主的臨在。我們在祈禱中接觸天主,這接觸幫助我們吸收能量,增強我門的信德,讓我們好好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祈禱中我們更可尋找天主的旨意。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祂!」(路9:35), 聽從耶穌的話就知道天主的意思。具體的說,天主向我們說話,無論通過甚麼形式,人必須聆聽才會知道,而祈禱就是一個最好的時刻,聆聽天主的聲音。
 
四旬期第三主日 「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路13:3,5)
 
無花果樹的比喻(路13:6-9)
 
啓示與反省:
 
我們都是接受了基督信仰的人,已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是,不要忘記聖保祿的說話,第一代的以色列人是我們的鏡子,他們亦曾領受過天主很多的恩寵,但最後也不能進入福地。在信仰的路途上,特別是我們身體或心靈上面對著痛苦的時候,我們會產生迷惘,會質問為什麼如此。門徒在路上不斷聽到耶穌預言自己會受難,所以他們難免困惑地自問為什麼會這樣。猶太人傳統中有一個想法,認為幸福就是天主的賞報,而苦難是天主的懲罰。耶穌在這裏還沒有下結論,因為圓滿的答案是在將來的十字架上。耶穌要帶出的是,世上的痛苦不一定是罪惡的懲罰,而世上的幸福,亦不一定是義人的賞報;最重要的是人領受了天主的恩寵後,有沒有好好的結果實。雖然我們的天主是一位仁慈而有耐性的天主,但藉着無花果樹的比喻,耶穌告訢我們,天主是不會永遠忍受我們不結好果實的,所以我要趕快悔改。人不是因為他們的罪過而喪亡;祇有不悔改,帶來靈魂的喪亡才是慘事。這需要我們在生活上不斷的作反省。
 
四旬期第四主日 「浪子回頭」的比喻(路15:1-3,11-32)
 
啓示與反省:
 
這個故事包含了罪惡和慈悲的對立,罪惡就是無情,慈悲就是有情。小兒子要求分家,是無情的行為,傷透父親的心。兒子得到家產後,立即離開家庭,對家庭是無情的表現,跟着更無情地把父親辛勞地獲得財産花光。最终那個無情的小兒子也被饑荒、窮困、潦倒等無情的環境折磨。無情令他失去尊嚴,小兒子被派去放豬,想食豬吃的豆莢也不能,他領受到別人無情的對待。在這時候他理智地反思自已的過錯,想起有情的父親,便取道回家向父親懺悔認錯。
 
父親是一個慈悲有情人,面對小兒子的無情對待,他竟然毫無憤怒之情,願意將財產分給他!小兒子離家後,他只有耐性地等候兒子的回心轉意。終於見到小兒子回來了, 父親就動了憐憫的心,立刻趨前擁抱迎接他,無條件地寬恕了兒子的罪,並樂意恢復他的小兒子的身份。如果當日父親憤怒地説了一些無情的話,或無情地把兒子趕走,小兒子可能不敢回家,父親就會失去這個兒子了。反觀現世代有很多有問題的青少年、自殺的年輕人,可能都是生活於一個無情的家。比喻中的父親正是我們天上父親的寫照。祂在生活中不斷等待我們悔改,時刻憐憫我們、善待我們。那麼,我們是否願意學習天上父親的慈悲,接納並寬恕那些得罪了我們的人?小兒子雖壞,倒還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當我們做了錯事,走了錯路,我們要懂得回家,向仁慈的天父懺悔、改過。
 
大兒子雖然留在家裡,他順服、盡責、守規矩、辛勤工作,但他已經迷失了,他的迷失有時是不容易察覺的。他亦是一個無情的人,他對弟弟的遭遇沒有一點同情心,他心中充滿了氣憤和嫉妒,不肯原諒和接納弟弟。他對父親很不敬,沒有尊稱過「父親」,只是無禮地稱父親為「你」,反映出平日的服從是一種很勉強的責任。自從弟弟分家離開後,父親剩下的財產將全屬於他的,現在弟弟回來了,父親竟然恢復他的兒子地位,即是弟弟再次有權分到他的那一份財產,這是多麼不公平啊!在生活中,我們會否也迷失了,凡事斤斤計較,不能容納異己;又常覺得自己樣樣吃虧、很不公平、怨聲載道呢?
 
藉著這個比喻,讓我們自我反省: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正扮演比喻中哪一個角色呢?小兒子?大兒子?抑或是以愛包容一切,作出接納和寬恕的慈父?如果我們只着重那兩個兒子的罪過,那麼我們就錯過了父親的慈悲。讓我們珍惜天主賜給我們的恩寵,做好天主要我們做的事。我們犯錯在天主眼中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最重要的是我們犯錯後,是否有勇氣作出悔改和補贖! 
 
四旬期第五主日 耶穌寬恕了犯姦淫罪婦 (若 8:1-11)
 
啓示與反省:
 
當經師和法利塞人帶來一個犯姦淫時被捕的婦人,把她帶入聖殿,並令她站在人們中間,他們問耶穌:「這個婦人是在犯姦淫時被捕的,梅瑟在法律上命令我們用石頭砸死這樣的婦人,你有何高見呢?」他們用這個兩難的法律問題去試探耶穌。但耶稣沒有卽時回答,並彎低身在地上寫字。衪由坐下而轉為彎腰,很明顯地放棄了教導和審判的姿態,祂不想判斷他人。衪可能在地上寫出那些經師和法利塞人所犯的罪,讓他們明白自已也是罪人,有何權利去判斷别人的對錯呢?祂只説了一句話,「誰沒有罪,就先向她投石罷!」這便告訢了我們,我們每一個都是罪人。每個人的行為,總有其原因,更不易為外人所理解的,因此我們不應隨便去判斷他人的對與錯,將判斷的權柄留給天主吧!
 
最後耶穌更説:「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亅就是這樣耶稣寬恕了那個罪婦。耶稣不是姑息罪悪,衪是棄绝罪悪,而憐憫罪人,天主願意给我們悔改的機會,我們應該珍惜天主给與的悔改機會,與天主修和。在生活中,我們有否犯了經師與法利塞人的毛病,一再試探天主?有沒有向天主討價還價,對衪缺乏信德呢?他們利用一個罪婦作工具來為難耶穌,沒有顧及到罪婦的個人尊嚴,不理她的死活,不去了解她的犯罪原因,只顧用法律去懲罰犯罪的人,但耶穌卻用慈悲加法律去治療罪人(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衪這種情理兼備的「判詞J,使罪人覺悟不會再犯。耶穌還將這婦人看成一個人,不是一件工具,讓她在天主面前,恢復她的尊嚴。我們與人相處時,有否利用別人作工具,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呢?從慈悲的耶稣身上,我們感受到天主的慈悲,更讓我們看到慈悲比懲罰更能使一個人悔改,更能重拾個人的尊嚴,更能以愛還愛。
 

四旬期是淨化心靈、聖化靈魂的好時期,就讓我們好好善用四旬期,妥辦修和聖事,並熱心力行愛德善工,迎接主耶穌的光榮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