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日 聖若翰洗者誕辰(節日)
吳智勳神父 路加福音詳細記載若翰洗者的誕生,他確認若翰洗者的地位,並以他的誕生與耶穌的誕生對比。教會很早便承認若翰洗者的重要,他的生與死都是大瞻禮,他的排名常在宗徒之前。聖經告訴我們,若翰的一生都是為了基督:他準備基督的道路,準備悔改的人群接受基督,介紹人跟隨基督;他是基督的前驅、基督的見證、基督的先知。他是每一位基督徒的模範,我們每個人都應做若翰洗者。 他的出生為親人帶來很大的喜樂,因為他的母親年老生子;但最大的喜樂應是在於讓人認識耶穌基督,因為耶穌才是喜樂的根源。他明顯地是天主揀選的,他的母親在不太可能的情況下生他,他是天主恩寵的產物。他的名字「若翰」,就有天恩的意思。恩寵同時包含了任務,被揀選是有目的的,他有使命要完成。 在耶穌未出現前,他宣講悔改的洗禮,準備人迎接耶穌基督,也掀起一股回歸的熱潮。以色列人幾百年沒有先知了,若翰的外貌、他犀利的言辭、他疾惡如仇的態度、他艱苦的生活,震撼了麻木的、失望的、冷淡的心靈。人們從若翰身上,感受到天主的臨在,肯定他是「天主的人」,他們蜂擁到他面前,接受悔改的洗禮,並聽他的話以相稱的生活,配合內心的轉變。
耶穌出現時,若翰把握機會,指出耶穌不尋常的身份:「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1:29)「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若1:34)他大方地向門徒介紹耶穌,因為他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帶領人走向耶穌。當天便有兩位門徒聽了他的話而跟隨耶穌,最後成為宗徒。 當耶穌公開傳福音時,他便功成身退,歡迎門徒走向耶穌那裡:「他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3:30)雖然他已是名滿天下的先知與師傅,但認識自己卑微的身份,與耶穌相比是連替祂解鞋帶也不配。耶穌極度稱讚他:「他比先知還大……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路7:26,28)最後他指斥黑落德的罪惡而被監禁殺害,為真理而殉道。 每位基督徒都應成為若翰洗者,作耶穌的見證人。信仰雖然是天主的恩賜,但需要人合作。信仰由聆聽開始,每人的信仰生命中,各有自己的若翰洗者,他介紹我們認識耶穌基督。我們接受了基督後,也要向別人說:「看,天主的羔羊!」若翰雖向所有人宣講悔改的洗禮,但他特別向自己的門徒介紹耶穌。同樣,我們有特別責任向自己親友介紹耶穌基督,親情及友情往往是信仰的橋樑。別人因我們的緣故而開始接觸耶穌基督,能為彼此帶來極大的喜樂。
六月十七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吳智勳神父 耶穌用種子比喻天國:天主對大自然有祂的計劃,種子只要撒在地裡,加上適當的栽培,自然發芽生長。假如人並無刻意破壞自然,種子自會從天主那裡接受生長的能力。天國也是這樣,她的來臨是必然的,因為能力來自天主。種子亦能指天主聖言,指耶穌自己,祂曾說過:「人子要受光榮的時刻到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3-24)種子本身有力量成長,人最多能窒息種子在自己的心田裡成長,但不能阻止它必然地在土地裡生長。聖言的能力也沒法擋,當日猶太當權人企圖阻擋而失敗了,日後多種權力曾嘗試壓制亦同樣失敗了,他們只能使聖言不在自己身上結果而已。基督徒相信聖言必然帶出成果,自己要耐心等待收穫的時期。 有人從種子自然生長的道理,領悟出尊重天主在自然中的計劃,否則人會自食其果。今日愛護地球的環保意識,就是要人對自然懷著敬意。我們文化中的道家,特別強調順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個比喻須與第一個連起來看,比喻用最小最大的視覺效果,襯托出種子的力量。在聖地時,我曾把芥子的種子放在手心,的確輕到沒有感覺,小到幾乎眼睛看不到。芥子長大後,「比一切灌木都大」,那是指巴勒斯坦聖地的環境而說的。那裡氣候乾燥,不能長高大樹木,難怪聖經記載建築聖殿的木材,遠道來自黎巴嫩。耶穌誇張地用最小最大的概念,襯托出天國力量之不可擋。耶穌傳福音雖很哄動,但僅限於一個小地方,聽眾多數是猶太人;祂的確有一個微小的開始,連猶太人的團體也不接受祂,祂只能在較低下的階層中發展。祂死的時候,明顯地沒有影響羅馬帝國或羅馬人的社會。羅馬史家只提過一個有若干門徒的猶太師傅,但沒有詳細記載祂的生平,可見祂的影響力在當時是甚小,根本微不足道。羅馬人給予猶太人特恩,可以不朝拜凱撒,但沒有給基督徒任何優待,因為他們少得可憐。但天國的力量畢竟無法抵擋,聖言今天去到世界所有角落,天上的飛鳥皆可棲身其中。 這個種子小收穫大的比喻,可以作很多現代的引伸。基督徒在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是弱小的一群,影響力比不上傳統的儒釋道教。面對著龐大的非基督徒及沒有信仰的人,我們事實上很渺小,甚至有無奈的感覺。我們能否從今天的比喻中取得無比的信心,聖言的力量不可擋,有一天會影響到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今天讀神學的人雖然多了,但與大學裡其他的學系比較,大概是人數最少的學系,我們能否相信這個最小的學科,能給予學生最大的收穫?
六月十日 常年期第十主日
今天的福音發生的地點是在一個家裡,這家極有可能就是西滿和安德肋在葛法翁的家。耶穌雖然謙遜地隱退到這個地方,卻仍未能阻止到祂的跟隨者和敵對者對祂的追蹤。 經文裡,除了耶穌的門徒以外,有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師和耶穌的親屬。那些經師們質疑耶穌,並挑戰耶穌所宣講的信息;而耶穌的親屬所關注的,是家族的名譽而非真正耶穌本人。 按情理,這兩組人應該對耶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奇怪的是,他們都對耶穌的真正身分視而不見! 經師們認為耶穌之所以有大能大力施行奇事,是仗賴與撒殫的關係和魔王的勢力。記述中的爭執情況,相信不單只是發生在耶穌時代,可能也反映出往後猶太會堂對初期教會的指控。耶穌在回應他們時, 曾使用了三次「若……不能存立」來指出, 無論是撒殫、家庭或國家,一旦自相矛盾與攻擊,最終必遭到失敗和瓦解的結果。 至於福音中提及那「永遠不得赦免」的罪, 弟兄姊妹們常常懷著一種戰兢的心情想了解它究竟是甚麼? 事實上,經文的重點並不是要鼓勵我們定義這種罪或判斷誰人犯上了這樣的罪。其記載的用意,是指出不得赦免,是因為人拒絕了由天主派來施行醫治和赦罪的那位。唯有那些經過深思熟慮,仍頑強地抗拒天主在耶穌身上所成就的救恩計劃,這人才永遠不得赦免;相反地,我們卻忽略了在同一段聖經中,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所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可見耶穌基督的福音,是要拯救世上一切的人。
另一方面, 耶穌的一些親屬不認同耶穌的言行,說: 「祂瘋了!」原因是他們覺得耶穌的生活行事, 與一般人的習慣有很大差異。 事實上,耶穌在每日生活裡所環繞著的中心是「奉行天主的旨意」。誰是耶穌真正的親屬?就是那些願意切實奉行天主旨意的人。這不是要求我們去否定和地上親人之間的關係;而相反地, 因著我們在奉行天主旨意的同時,可達致加強和維繫我們與親人彼此的關係。 聖母瑪利亞之所以成為天主之母——耶穌基督的母親, 這與她願意奉行天主的旨意是不可分割的。她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願意接受天主的邀請,迎接天主子在她之內,展開天主的救贖計劃。從此,但凡願意奉行天主旨意的,就成了耶穌的親屬。 聖母瑪利亞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也彼此成為耶穌的兄弟姊妹!從初期教會直到今日,我們福傳的基礎就是:天主已作出許諾與邀請,凡願意回應和實行的,就是耶穌真正的親屬。
一個粗人在街頭罵天主,很多人在旁圍觀,他大喊著:「如果有天主,就在一分鐘內將我打死。」圍觀的人都屏息以待,一分鐘過後,粗人還活著,他更如得意不屑地說:「各位看,根本沒有天主,否則我早就被打死了。」粗人要走時,被一個老人叫住,問說:「如果你孩子叫你打死他,你會答應嗎?」粗人說:「真不像話,我當然不答應。」老人問:「為什麼你不答應?」粗人說道:「沒有為什麼,因為我愛他!」老人和藹的說:「天主也愛你,因為祂把你當做孩子,雖然你叫祂打死你,但祂希望你是開心的活著,而不是痛苦的死去。」 「神存在嗎?」「可否證明神的存在?」自古以來,不少人曾經努力思考以上的問題。有些人像故事中的粗人一樣,假定神的心思意念應該像人一樣,幾時神不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結論自然是否認神的存在。與其說神並不存在,倒不如說神無法存在於他們的邏輯思維。相反,教會相信神的存在,更指出這位神是三位一體的天主。不過,教會的肯定,是否同樣因為神的行動符合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天主三位一體的信仰,是否只是一連串哲學推論的結果? 縱使天主聖三道理的哲學化表達,總會令人聯想到一些艱澀的術語,例如:「性體」、「位格」、「自立體」、「遣發」、「關係」等,這並不意味教會對天主的肯定是來自哲學的思考。今天幾篇讀經都強調,天主三位一體的信仰,是天主在人類歷史中與人對話的結果。在對話中,不是天主符合了人的期望,而是人明白了天主的說話。 這位與人交談的天主,最後通過祂道成肉身的聖子向我們說話。為甚麼稱聖子的呼喚是「最後」?跟祂先前說過的,究竟有甚麼分別?在耶穌身上,特別是祂十字架上的死亡,天主流露了對人的最深愛情,因為沒有甚麼比十字架更能講出天主的心底話。不過,同一十字架上耶穌所說的「我渴」,也披露了天主對人呼喚的最深盼望,因為在人的眼中,沒有甚麼比十字架更愚罔,也沒有甚麼比接受一個死在十字架上的天主更困難。
道成肉身的聖言,披露了在天主內,愛和被愛,呼喚和回應是不分的一體兩面。天主是一個交談的天主,祂向人說話,目的是讓人領會;祂親近人,目的是使人張手回應。如果只有天主默默的付出而無人的知恩惜恩,討論天主的存在只會變成一場抽象的思辨。如果只有天主的獨白而無人的對話,啟示只會淪為空洞的符號。天主父在衪聖子身上說了最後的說話,祂是多麼渴望每一個人都聽到祂的聲音。為此,耶穌派遣門徒說:「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9-20) 「如何證明天主的存在?」「父是天主,子是天主,聖神是天主,為甚麼不是三個,而是一個天主?」「為甚麼父,子,神不是一個天主的三張不同面孔?」很多人都覺得天主三位一體的道理不容易理解,其實,真正的困難不在三一的表面矛盾,而是人的邏輯思維,無法消化一個在死在十字架上的天主。只要明白耶穌十字架上的呼喚:「我渴」,三位一體的矛盾便可迎刃而解。
今天的讀經提醒我們:「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並且派遣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的犧牲。」(若一4:10)耶穌吩咐我們彼此相愛,是因為天主首先愛了我們。祂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無限度、無保留的,是這份為朋友捨掉性命的愛情,推動我們以愛還愛,彼此相愛。就像白白得來的,白白與人分施的一樣,天主永不止息的愛,成了人彼此相愛的源源動力。愛人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倫理要求,也不是難以承擔的法律重擔,而是天主忠信慈愛的見證。 有一個英國記者曾經問德蘭修女:「當你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解決加爾各答街上垂死者的需要時,是什麼使你堅持下去?」她答說:「我的召叫不是去解決問題,我的召叫是去回應天主的愛。」 伯多祿亦有類似的經驗,他發現凱撒勒雅的傳教工作雖然成功,不過,如果不是聖神首先傾注各種恩惠在科爾乃略等外邦人身上,無論他的講道是如何出色,見証如何感人,他也無法使這些外邦人中的一個受洗。伯多祿深深領會基督徒的使命,首先不是一套偉大的計劃,而是發現天主怎樣愛了我們,並讓天主自我虛空的大愛,化作我們彼此相愛的動力。 因此,耶穌在若望福音中,吩咐我們彼此相愛,就像祂愛了我們一樣。祂是怎樣愛我們?腦海中立刻浮現蕩子、亡羊、失錢……等比喻。在這些比喻中,耶穌所流靈的愛不是責任,也不是義務,而是一份不離不棄的忠信。因著這份忠信,衪甚至不惜交付自己的性命,讓祂的死成為愛情的至深表現。耶穌愛了我們,我們是否如同衪愛我們一樣彼此相愛?耶穌所揭示的愛,絕不是那種一廂情願,強加於他人身上的好意,也不是那種浪漫溫馨氣氛的追求。反之,保祿提醒我們:「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4-7)
保祿為愛所下的定義,我們是耳熟能詳的,但多聽並不等如會多做。曾幾何時,我們何嚐不是以捐獻去取代對弱小的關懷,以禮物去填補無法與孩子共聚的時間,以「沒有先例」作為拒絕付出的藉口;以「秉公處理」掩飾自己偽善的面孔。工作經驗越多,我們越懂得利用制度保護自己,使自己無暇可指。如果我們以為滿全一切法例,條文,責任,義務,便是愛的滿全,我們只是自欺欺人。 耶穌命令我們彼此相愛,如同衪愛了我們一樣,是那麼的簡單,也是那麼的挑戰性,難怪我們的信仰旅程,也是一段充滿拒絕去愛的歷史。凡事包容,但多少次遇上意見不合時,我們爭論得面紅耳熱的,無非是對與錯的問題?凡是相信,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有多少我們仍對他充滿信心?凡事盼望,多少次挫敗和病苦中,我們祈求的不是問題奇蹟地化解,而是期待明白事件的意義?凡事忍耐,見到別人的弱點,多少次我們不是大發脾氣,而是看到天主對自己的寬恕?
閻德龍神父 在福音中,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葡萄枝。」這兩句說話表達出耶穌和我們之間特殊的關係。這份關係密切得就像一棵樹和它的枝條。樹獲得到所需要的營養滋潤,不斷的伸展,在枝條上開花結果。但這現象卻不是必然的。耶穌說凡是在祂身上不結果實的枝條,祂就會剪除。為什麼會有枝條不結果實呢? 我們可以從主日回聖堂參與彌撒的態度中作反省:我們是否在彌撒開始時已經抵達聖堂?在聖道禮儀中,我們可有用心聆聽聖經,從中得到聖言的滋養?抑或是我們有經常遲到的壞習慣,有時甚至在聖道禮儀開始後才抵達聖堂,於是聽不到聖言,漏聽了聖言,或因太趕忙,心情未平復,未能接受聖言?更遑論得到聖言的滋養。 接著耶穌更加清楚的說:「如果你們不住在我內,你們就不能結出果實!因為離開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只有被拋棄在外邊。」如果我們這個惡習不斷的形成,每週回聖堂參與感恩祭,只是人到心不到,又或沒有妥善準備自己接受聖言,容許聖言帶領我們生活,我們跟主的關係便會漸漸疏遠,甚至中斷,我們的信仰會乾枯,不能開花,更不能結果實。
為加深與主的關係,我們不能單靠參與外在的禮儀,而是需要在心內與主有深入的溝通。這溝通源自耶穌有力的講話,我們聽了,作為生活的方向,在生活上加以實踐,從而獲得成長,與主結合。 許多人以為只要滿全法律上的一些基本要求,做好教會給我們一些生活上的提點,就可以滿全信仰的責任。今天的聖經正好提醒我們,不結果實的枝條就會被剪除拋在外邊,投在火中焚燒,但願我們不是那枯乾的枝條,不用被丟棄和焚毀。 藉著聖洗聖事,我們加入教會,跟主耶穌基督建立了密切的關係。讓我們不斷努力去接受主的說話,讓祂的說話存留在我們內,藉此推動我們多結果實。「我是葡萄樹,你們是葡萄枝。」讓我們透過這份密切的關係,實踐上主在我們身上的計劃,滿全祂在我們身上的工作。
很多行業都會登廣告招聘員工,為迎合香港人重視功利,一般會標榜利益去吸引人,例如:薪水高、福利好、假期多、升職快等。有些仍嫌這些字眼太籠統,會強調明顯的好處,如:四天工作,六天薪酬、不須到國內上班、不須超時工作等。有些更利用電視廣告美化某些行業,誇大其重要性。不過這些報喜不報憂的宣傳,一旦被發現與事實相距很遠,便立刻大打折扣。 今天福音中,耶穌有點像為牧人賣廣告。如果純粹從廣告的角度去看,好像不太高明,因為工作又辛苦,又危險,甚至要「為羊捨命」,不把應徵的嚇走才怪。再加上現代教會還增添一些條件,如:不准結婚(貞潔)、不准發達(神貧)、不准自選工作,只接受派遣(服從)等,似乎都與現代人心理背道而馳,大概不必作市場調查,也會預見應徵的人不多。那些真的去應徵時,人們還以為他們是失戀,或受了大挫折,才會「看破紅塵」,做了如斯消極的選擇。 在福音中,耶穌從不把牧人看成一種職業,「善牧不是傭工」,不是為了薪水而去工作。這是一種回應天主召叫的生活,好像耶穌回應天父的要求一樣。此外,牧人要把服務的對象看成自己的家人。耶穌很清楚人對「公家的」和「自己的」東西有不同的心態,故強調「羊是自己的」。牧人要「認識自己的羊」,即與羊有一種深切的關係。都市人可能很難明白人與羊之間怎能有深切的關係,如果把羊換成了狗,大概容易明白一點。再者,認識不是泛泛的,而是去到願意為對方犧牲的地步。我們不妨回顧周圍,如果有些人我們是真的願意為他們犧牲生命的話,我們的確很愛他們。過這種生活時,牧人是「心甘情願」的,非為了改善生活,或只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而已。可見牧人的聖召條件很多,明顯地是天主恩寵的召叫,只求人慷慨的回應,否則根本是不可能。 在聖召主日,教友能做甚麼?
第一,是求莊稼的主人多派工人來收祂的莊稼。教友不要只在聖召主日才為聖召祈禱,而是時常祈求。人的祈求是否熱切,反映人是否真的急切需要。不少人喜歡用九日敬禮去求考試過關,擇業順利,求偶成功,疾病痊癒等。但有多少人會為聖召增多而去做九日敬禮?可能本地聖召還未到了拉警報的地步,教友還沒有感受這種深切渴求的需要。 第二,如果你在考慮聖召,便求天主賜自己一顆慷慨的心。如果你是公教父母的話,更須求天主使自己有一份奉獻子女的慷慨。不少公教家庭極樂意為別人的聖召祈禱,卻捨不得為自己的子女求。我在國內聖堂布告板上看到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神父問一個農夫:「如果天主賜你一百萬元,你願意捐五十萬給教會嗎?」農夫爽快的回答:「沒有問題」。神父再問:「如果天主賜你十萬元,你願意捐五萬給教會嗎?」農夫想了一想,回答說:「沒有問題」。神父笑一笑然後問:「如果天主賜你兩頭牛,你願意捐一頭給教會嗎?」農夫頓了一頓,大聲抗議說:「那太不公平了,我家剛好有兩頭牛」。自己沒有的東西,人很容易慷他人之慨;要自己拿出已擁有的東西,情況便不相同。 第三,支持你的牧人,認識你的牧人。教友對牧人的關心,是聖召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你愛護你的牧人,不但使他捨不得離開羊群,更做成一個敬重牧人的環境,使你的子弟感受到修道的價值。 願大家先做一隻認識牧人的羊,基督會聆聽善良的羊懇切的祈禱,賜給你們和你們的子女好的牧人。
閻德龍神父 多年前,我在耶路撒冷見到一隻很美麗的杯子,它繪有耶穌增餅事蹟的圖案,我於是買了它。 豈料我付款以後,再細意欣賞杯子上的圖案,竟才發覺杯子上只繪有四個餅、兩條魚!聖經不是說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餵飽群眾的嗎?於是,我認定那杯子是錯體的,要求退貨!店主說他店內的杯全是畫上四個餅的。我細心一想:店內的杯子沒可能全部都畫漏一個餅的;理由很簡單,那「第五個餅」原來是你、是我,是每一位基督徒!我們要成為「第五個餅」!

多默雖跟其他門徒生活在一起,但卻保持距離,不太相信別人。他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裏面他才有安全感;一旦和外界接觸便會恐懼不安,很自然的又退回自己的世界裏。這種人很難接受別人的話,亦難以進入別人的生活經驗裏。當其他門徒跟他分享耶穌顯現的喜樂時,他就覺得是一種挑戰,立刻建起一度理性的圍牆保護自己:「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孔,……我決不信!」讓我們看看耶穌怎樣帶領這個自我封閉的人走出多疑恐懼的藩籬,向外在的世界開放。 耶穌顯現時首先說:「願你們平安」。多默既是內心恐懼不安,耶穌先安他的心。不安是人最大的敵人,不安的人去那裡或做甚麼事都會不安。耶穌繼而邀請多默從理性的藩籬走出來,去觸摸祂手上的釘孔,肋旁的傷痕,主要是要多默經驗到基督對人的愛。耶穌像對他說:這是為你而受傷的,不要停在理性的保護網裏,走進一個真情實感的世界吧!的確,傷口往往是愛的標記。一位母親抱著兒子逃離火場,被火燒傷頸部和背部;兒子長大後,每次看到及觸摸到母親頸部的傷痕時,都感受到一份真實的愛。多默果然投入耶穌的愛中,熱情的回應:「我主,我的天主!」他的情感被引發出來,重建了愛的關係。
耶穌提到不見而信的人是有福的。信德就是要求人離開一個自我設計的安全範圍,投向天主的懷抱,只去信賴祂。信德之父亞巴郎本來很富有,但天主偏偏要求他離開安全的境界,去到一個遙遠的地方。他慷慨地回應天主的召叫,相信天主會帶領他去活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他沒有要求保證,也沒有像多默一樣提出條件:「除非我看見……」。 一個多疑恐懼的人,其信仰歷程會比別人緩慢,他需要一些出谷經驗去衝擊自己。比方,今天我們可嘗試到貧窮的地方去作生活體驗,像出谷紀中的曠野一樣。現代人太幸福了,一些帶著三分飢寒的經驗可幫助他們碰到自己的內心,引發他們對別人的憐憫,從貧窮人身上看到復活的基督。像多默一樣內向的人,他們信仰的障礙可能是過份理性,一些感性的活動可能使他們開放自己。例如:祈禱時不要想得太多,多重視團體祈禱或用身體祈禱,跟隨別人大聲誦唸經文,高聲詠唱,也不妨高舉或張開雙手,把自己整個人投入,放開理性的矜持;又或注視十字架上的耶穌,或遠眺無際的海洋、廣闊的天空,用感覺去體驗天主的臨在,跳出自我細小的空間,聆聽及接受耶穌的邀請:「把你的手指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吧!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讓耶穌帶領自己出谷。
浪子回頭比喻的重點,是父親對浪子的無限慈愛和寬恕。記得小時候聽這個比喻,自己總希望不是故事中的浪子。父親雖然慈愛,既往不咎,但又有誰喜歡做一個走投無路,要白白接受他人寬恕的浪子?可以選擇的話,有誰不希望成功是出於自己的奮鬥和能力,而不是他人的格外施恩?所謂「無功不受祿」,要白白接受他人的恩惠,人的感覺一般是不好受;況且,對方無條件的施恩,並不是出於任何義務或責任,而是個人的一番好意,根本沒有甚麼保障或安全感可言。 不過,隨著信仰生活上不斷的跌倒和失望,越來越意識自己原來就是那浪子。若不是天主對自己的寬宏大方,無論自己怎樣努力,相信也是徒然。若不是耶穌以自己的死亡和復活為我們帶來新生命;若不是祂派遣了聖神作我們信仰的保證,恆常讀經、祈禱、默想、勤領聖事、愛德服務……,這一切對我們的得救也是無補於事。 以色列起初也是非常自信,他們認為自己比任何民族更聖潔,更接近天主。然而,經歷了巴比倫入侵和被擄的慘痛,他們認清自己原來也是不堪一擊。全國上下,從司祭、首長、到人民,都是罪大惡極。一如其他異族,他們行事醜惡,褻瀆上主所祝聖的耶路撒冷聖殿。對天主派遣來的聖者,不是嘲笑、輕視,便是譏諷。(編下36:14-16)以色列明白,除了天主的忠信和慈愛,他們沒有甚麼再可以值得信賴。因著這份希望,他們從巴比倫回到故鄉,開始天人關係的新一頁。 保祿也明白人不容易拋開一切,全心相信天主無條件的愛。為此,他在厄弗所人書再三強調:「你們得救是由於恩寵,藉著信德,所以得恩並不是出於你們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不是出於功行,免得有人自誇。」(弗2:8-9)保祿這番絕對的話,表面上不切實際,也容易引起誤解。人好像在天人交往中是完全的被動,無須任何積極的付出。若然,天主的美意會不會像政府的公援一樣容易被濫用,白白的施恩,倒頭來助長了人的依賴和隋性?
人的善行與天主無條件的施恩其實並不矛盾。保祿強調救恩是天主白白的賞賜,正因為救恩不可能是人自身努力的成果,否則那就不是救恩。所以,從救恩的本質而言,救恩並非出於人,也不可能出於人的善行。不過,從救恩的效果而言,若沒有人的努力和配合,救恩只會在我們生命中無意識地溜走,就像每天太陽上升,不知多少人錯過日出的燦爛與光芒一樣。 明白了人的善行與天主的救恩如何「合作」,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屬靈生命因恆常讀經祈禱而有所長進,信仰生活因努力行善避惡而得以豐盈時,除了欣喜外,讓我們感謝,因為天主的恩寵不知不覺間藉我們的操練臨於我們身上。反過來,幾時我們在信仰上跌倒,我們無須太著意自己的錯失,逃避面對自己的醜惡,因為天主從來不會因為我們未盡全力或未臻於善而將我們拒於救恩門外。 一個人如果相信天主的無限慈愛,在生活上又努力與之「合作」,就是當一切努力一下子要白費,又或者一切付出瞬那間要告吹時,不去抱怨和失望,而是去皈依。那是天主再次讓我們意識人一切努力都是徒然,是天主再次邀請我們去體驗那豐盈救恩的時刻。 換句話說,面對天主無條件的救恩,人的「合作」就是在自由中接受。這份自由是真實的,以致人可以放棄希望,憎恨光明,逃避將自己呈現在天主的真理和愛內,把存在於人中間的救恩拒諸門外。我們經常說相信天主,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堪當站在天主面前?抑或我們真的相信天主的慈愛,並全心接受衪的計劃?
閻德龍神父 在信仰生活中,不知大家怎樣理解「十誡」?從猶太人出谷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十誡」的頒佈是天主將猶太人從埃及被奴役的境況中拯救出來,帶領他們到預許的福地的過程中,天主要與他們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祂藉著梅瑟時常告訴這群在水深火熱,向祂呼求的可憐的人,說:「我是你的父親,是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的天主,我是你唯一的主」;所以「十誡」的訂定使猶太人在與天主交往的經驗中,透過一些具體生活的模式、行為和天主建立一份神人的關係。這些誡命不需要遵守,卻要在生活中自然地呈現。藉著這些誡命,猶太人確信上主就是他們的天主、救世主,然後以愛的行動表達對天主全心信賴。所以,「十誡」不是誡命、不是規矩,更加不是一旦不遵守,天主便要懲罰的規矩。天主怎會在創造天地萬物之後,去懲罰我們? 天主樂意讓我們了解祂在整個救恩過程中,如何盼望人們悔改,這就是四旬期的精神。進入四旬期第三週,我們有沒有知錯和改過呢?「改過」不單是改一些表面的行為,而是在整個生活中多抽時間祈禱、默想耶穌為愛我們所受的苦難,在生活中行愛德表達對天主的感恩,以補贖自己的罪過,並提醒自己不要繼續犯罪,得罪天主。
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去到耶路撒冷。祂一進入聖殿便十分憤怒,因為人們在那裡進行買賣、敲詐、甚至不公義的勾當,於是耶穌取了一條繩索作鞭子,驅逐群眾出去,並說:「把這些東西從這裏拿出去,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如果耶穌今天站在這兒,你猜祂會否同樣趕我們出去?可能你會說自己並沒有在聖堂內做買賣,且全神貫注聽神父講道!耶穌說的聖殿是指祂自己的身體,不只指建築物,我們每人的身體都是上主的聖殿。請問:自己有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 我們有沒有做了一些損害身體的事?有沒有選擇了一些東西如色情、暴力、亂發脾氣等令自己的身體受污染?我們有沒有聖化自己,使自己整個生命成為上主居住的地方?我們有沒有褻瀆自己的身體,讓它在自私、吝嗇、冷漠中受到傷害?如果是的話,耶穌也會拿起鞭子趕我們出去,因為我們不懂得珍惜天主所賞賜的一切。 進入四旬期第三週,天主不再是要求我們外在地改善一些行為,而是祂要清洗我們的內心,潔淨我們的身體──祂的聖殿。為人不可能的事,為天主一切都可以。今日若望福音最後的一句話:「上主洞悉人心」,祂知道每人的心究竟是怎樣的,我們不用驚怕,也不要說自己做不來,只要我們全心相信上主,努力與祂合作,正如集禱經說:「藉著祈禱、齋戒、善功,提醒和幫助我們在這期間,願意每天真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這位苦難的基督,因為苦難後面就是祂復活的光榮。」
調查報告顯示美國一年花費數十億高額購買美容產品、上美容院和整形手術,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因此不惜巨額投資希望可以得到別人的讚美;今年的福音記載著主耶穌基督顯聖容,主要目的並不是讓大家看到主耶穌的漂亮和年輕,而是再過不久主耶穌基督要面對十字架被抓被殺害,門徒們面對種種突如其來打擊,主耶穌希望他們要振作不要灰心,與先知們的談話也是為了加強門徒們的信德。 今天我們慶祝主耶穌顯聖容,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什麼意義存在?我們又該如何將這個節日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 一、 主耶穌提醒我們每個人要愛護自己的靈魂,因為我們的靈魂都很漂亮很純潔的,可惜我們的靈魂受到世俗生活、罪惡情慾團團圍住,蒙蔽我們的雙眼無法看到自己靈魂是多麼美麗純潔,因此主耶穌要我們恢復潔白的靈魂。

猶太人對曠野並不陌生,這是他們祖先曾在曠野居住,受過試探,但可惜他們背叛天主,沒有遵守與天主所訂立的盟約,因此不能進入上主的福地。最後,進入上主福地的是他們的第二代。 在生活中,我們願意進入曠野,接受考驗嗎?每一個人都受到不同的試探。有些人為了得到較舒適的生活,或一個更理想的職位,或一份更優厚的薪酬,終日勞碌。勞碌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為甚麼我們要爬得那麼高?我們是否純粹為了滿足物質生活?我並不是說基督徒不用發憤向上,而是基督徒要知道發憤的目的。例如身為學生的,便應明白讀書不應只為爭取一百分,考第一,而是將來能夠回饋社會。
耶穌在曠野中四十天,四十天代表一段長考驗的時間。耶穌的榜樣告訴我們應如何戰勝撒殫、移走絆腳石。為我們,甚麼是我們的絆腳石?我們有沒有經常抽點時間閱讀聖經、做克己、實踐愛德;抑或只顧遊戲人間,尋找自己的娛樂,將天主放在一旁? 耶穌宣講福音,勸人悔改。悔是知錯,改是行動。可是,我們很多時候只知錯,稍作改過的嘗試,很快卻又故態復萌,錯完又錯。 四旬期是一個恩寵的時期,讓我們珍惜天主對我們的憐憫,好好反省在生活中,甚麼是我們的考驗?甚麼使我們跌倒?讓我們懷著悔改的心,決心在生活上改過自新。
癩病人要面對自己無法遮掩的缺陷,故然痛苦,但從信仰角度而言,總比那些不承認自己問題的人來得好。相比之下,癩病人至少接受自己的問題再無可逃避,自己的醜態再無法改變。不要小看這份承認和面對的勇氣,其實是得以轉化的先決條件。當癩病人覺得需要跪下求耶穌時:「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谷1:40),便聽到耶穌對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罷。」(谷1:41)救恩的吊詭原來不是因為人做了甚麼,而是人接受自身的無能為力。 今天,仍有很多人認為,基督徒的蒙召是勉力過一個聖潔無暇的完美生活。因此,縱然自身或教會團體仍有很多不足和軟弱,我們喜歡將美好一面展示於人前。對於醜陋的另一面,我們卻諱而不談,或者私底下了事,避免破壞神聖脫俗的形像。其實,這種看法不但把旅途中的教會和天上的無玷新娘混為一談,更錯過了整個救贖的奧義。
伯多祿能夠成為福音的見證人,並不是因為他比誰都聖潔和堅強。雖然他曾許下:「即使其他人都跌倒,我卻不然。」(谷14:29)但諷刺地,他在信仰上的領導位置,是由他明認自己的軟弱和背叛開始。因此,癩病人的故事邀請我們揭開自己的形像,勇敢面對我們一直逃避的事實。我們身上的皮膚雖然光滑,但內在卻長滿挫敗與犯罪的內疚;欺騙與不實的自責;憤怒與仇憤的自棄¼¼。一如福音中的癩病人,耶穌願意再一次撫摸,使我們潔淨,唯有我們的否認和逃避,才會阻止痊癒的出現。 同樣,今天的福音也邀請我們成為一個治癒者。伯多祿經歷掙扎,克服背叛所帶來的內疚後,耶穌派遣他去堅強其他弟兄,因為過來人的經驗就是最有效的治療力量。為此,我們無須害怕面對團體內的矛盾,衝突,甚至是醜聞。如果一個人能接受自己同樣也會跌倒的事實,那麼,還有什麼可以對他構成威脅呢?某程度上,我們都是癩病患者,分別只是每人有不同的方法去遮掩或逃避。「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谷1:40)這句祈禱提醒我們,與其繼續否認患病的事實,倒不如接受並將之轉化。說不定有一天,當我們如常地參與彌撒,並在祭台上領受耶穌的體血時,一句誦念多年的經文會突然深深觸動我們:「主,我當不起你到我心裏來,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靈魂就會痊癒。」
如果與其他教會的兄弟姊妹作比較,天主教徒傳教意識的薄弱,歸根究底,問題的徵結似乎不是其他宗教得救的可能較大,而是教會缺乏一份由內而外的推動力。保祿當年之所以三次出外傳教,踏遍千山萬水,將福音傳到當時的外邦社會,理由很簡單:「我若傳福音,原沒有什麼可誇躍的,因為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為保祿來說,傳教首先不是出於他人需要,而是信仰生活的自然流露。當一個人發現信仰的可貴和重要,自然會將它經常掛在嘴邊,又或急不及待與人分享,唯恐其他人錯失機會。如果不是出於這份內在的推動,傳教工作將離不開市場的供求定律。幾時其他人的需求下降,傳教的催迫感自然亦跟著減退。 同樣,傳教工作首要不是出於命令。或許有人會質疑,傳福音不是出於耶穌的命令嗎?「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吩咐你們的一切。」(瑪28:19-20)耶穌的確要求我們繼續祂的傳教工作,但祂也要求我們學習祂的傳教態度,否則傳教的使命只會變成難以負荷的重擔。 從馬爾谷保留的耶穌生活片段,我們得知祂的傳教活動是繁重的。例如:一個安息日,耶穌進了葛法翁的會堂,驅逐邪魔後(谷1:21-28),祂便立刻去到伯多祿的家,治好他發燒的外母。(谷1:29-31)日落以後,安息日一過,人們便把所有患病和附魔的人帶到祂跟前,要求祂的醫治。耶穌何來這股動力,整天為宣揚福音的喜訊而奔波?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要嗎?耶穌當然沒有忽略群眾的需要,但這不是祂的傳教目的。福音告訴我們,經過一夜,當門徒告訴耶穌:「眾人都找你呢!」(谷1:37)耶穌並無因此而自滿,祂反而對門徒說:「讓我們到別處去,到鄰近的村鎮去罷,好叫我也在那裡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谷1:37-39)耶穌清楚明白,祂的傳教目的是讓人認識父。祂要宣講的就是祂在荒野祈禱中深刻相遇的父。(谷1:35)祂深信這份關係不是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的,反之,祂為此而生,也為此而死,祂非常在意人們是否認識這位父。所以,耶穌的整個公開生活,就是祂與父緊密關係的自然流露,就是福傳。一切治病施恩行善,都只是這份關係的外在表達而已。
如果我們與耶穌的關係,就好像耶穌與父的關係,我相信福傳再不是一件要完成的工作或使命,而是一種自然流露的生活見證。每當發現這位慈父的面容被偽善的人所扭曲,我們也會像耶穌一樣,不惜以身試法,挑戰他們的權威;每當人們因心硬而拒絕接受祂的慈愛,我們也會黯然下淚。如果要評估福傳的工作,我們會考慮天國拓展於人間,大於領洗人數的增長或教會團體的壯大。

耶穌的聖言與魔鬼的說話鬥得很精采。魔鬼最先想用說話控制耶穌,大聲叫出祂的名字、祂的出處、祂的身分,表示知道對方底蘊,休想來毀滅他們。耶穌並不需要用當時流行的驅魔法唸唸有詞、指天篤地,也不用任何法器,祂只用簡單的說話:「不准說話,走吧!」魔鬼就要走。這就是馬爾谷的結論:耶穌的話就是天主的聖言,有極大的權威,能戰勝邪惡勢力。惡勢力在天主聖言前是「不准說話」,只能離開遠走。 在今天,魔鬼邪惡的勢力不以附魔的形態出現,而以更高明的姿態存在。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就是一些軟性的邪惡勢力,我們相信天主聖言有力量驅逐這類邪惡勢力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重視別人的說話。一句讚賞的話,自己何等心花怒放?一句批評的話,能令自己整天不開心,有人甚至不能忍受別人的話而自殺。人的說話尚且有這樣大的能力,何況是天主的說話?我們重視天主的聖言嗎?天主的話在我們的生活中佔甚麼地位?我們有沒有浪費甚至窒息天主的聖言?讓我們從今天的福音,感受天主聖言的力量,一種我們過去可能不太重視的力量,有信心向我們內或我們外的邪惡勢力說:「不准說話,走吧!」

與其說人生路上的紅燈是天主對人的愚弄,倒不如說是天主大愛的不斷發現。保祿勸勉格林多人要過一個洒脫的生活。生命中縱使有很多來自天主,並值得我們珍惜的,我們都不可執著不放。例如事業、家庭、感情……所有都是美好的,但這些只是天主的禮物,而不是天主的自身。馬爾谷筆下的門徒,似乎一下子便放下賴以謀生的漁網、漁船,甚至是自己摯愛的家人而跟隨耶穌。其實,真正的捨棄發生在日後不知多少次的沮喪和理想幻滅當中。所以,當保祿說:「有妻子的要像沒有一樣;哭泣的,要像不哭泣的;歡樂的,要像不歡樂的;購買的,要像一無所得的;享用這世界的,要像不享用的,」(格前7:29-30)目的是提醒我們,天主才是人尋覓的終向。 因此,人生在世就好像一個過客。我們被召成為宗徒、先知或教師,分別就像乘搭巴士、的士或電車等不同的交通工具,往同一的目的地。無論是什麼交通工具,路上總會遇上或多或少的紅燈。每一次紅燈的出現,並不是天主的捉弄、考驗,因為天主是無條件的,人不需要經得起考驗才獲得天主的憐憫。看見紅燈,故然要停下來,目的是讓我們再一次認清目標,釐定方向,好能繼續安全上路,到達終點。反過來,如果人生只是一條筆直無阻的超級公路,久而久之,人容易失去警覺,甚至昏昏入睡,輕則釀成意外,重則車毀人亡。 當下我們內心可能仍有很多不明所以,憤憤不平的情緒。為什麼我盡心盡力的服務教會,反而招致別人的誤解?為什麼天主繼續讓惡人存在,使好人受到迫害?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都是一個綠燈,正邀請我們向天主的無限大愛繼續進發。

造成這種現象,當然與我們堂區的一般現況有關。一個教友由慕道開始,除了在慕道班的階段,有較明顯的小團體生活作信仰的起點外,領洗後便會在一個人際疏離的大團體中失去呼應。雖然堂區現存不少善會可供教友繼續加深信仰,但這些善會的成立,目的離不開維持日常運作及推行活動。這些服務是否能夠讓人「看」到默西亞,則是見仁見智。難怪一些堂區的中堅份子,積極投入工作多年後,一下子又可以失去信仰。 只知耶穌之名,而不知耶穌之實,我們未必會察覺,但我們會意識信仰與生活的疏離。每次到教堂參與彌撒,總希望從中得到生活的啟發;每次拖著沉重的家庭問題,工作困擾,人際傷痕回到聖堂,總希望從中獲得力量。不過,一次又一次,我們所認識的耶穌不是無動於衷,便是搔不到問題的癢處。一篇又一篇的道理,一條又一條的原則不獨毫無幫助,反而加深了自己的罪惡感。 「你們來看看罷!」耶穌今天邀請我們反思對祂的認識。長久以來,我們宣信耶穌是默西亞,但實際上祂可能為我們只是一位經師。如果我們不想繼續做「到此一遊」的基督徒的話,或許我們要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環境,及信仰團體中……留下更多的空間,讓自己可以「住」下來,好能與那位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默西亞相遇。